歡迎光臨北京禾佳源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官方網站

設為首頁  |  加入收藏  |  網站地圖

甘肅種植青貯玉米解決當地畜牧業發展的問題
2015年,農業部開始以推廣種植全株青貯玉米為重點推進草畜配套,拉開了全國“糧改飼”改革的序幕。甘肅武威、臨夏、張掖等地也由10年前的“糧經”二元結構變為“糧經飼”三元結構,種植戶們反映種玉米賣不上價,養牛飼料價格又高。如今,“糧改飼”讓秸稈變飼料,解決了養殖戶們的困擾,不僅帶來牛羊養殖成本的大幅減少,還提高了畜產品品質、增加了收入。
  走進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趙家鄉,道路兩旁的田地里和村頭的空地上,一個個白色和藍色的“大球”格外引人注意。
“這些都是剛打包好的飼料草包。”趙家鄉墻頭村村民馬成明說,眼下正值飼草收獲季,他已經把家里的6畝玉米全部加工成了青貯飼料。“再過一個多月,家里的牛羊就能享用這些‘美味’了。”

  青貯飼料,就是將玉米棒連同秸稈一起粉碎,經過發酵變成飼料,能儲存1到3年。“糧改飼”就是推廣青貯玉米種植,把收糧食變成收飼料。
“過去家里6畝地一直種玉米,一家6口人被‘拴’在了地里,一年下來也就7000多元收入。一頭牛一年的飼料成本兩三千元,種一畝玉米的收入還不夠一頭牛的生活費。”馬成明說,為了滿足一家生計,他想到了外出打工,可是家里勞力不足,外出打工地就荒了,牛羊也少人照顧,他不放心。

  去年,鄉上開始推廣“糧改飼”,馬成明疑惑,把新鮮的秸稈連同玉米直接粉碎打包做成飼料,不會發霉嗎?抱著試試看的心理,馬成明在當地政府和農業合作社的引導下,只把2畝地的玉米打成了青貯飼料。沒想到,這2畝地的青貯飼料不僅沒有發霉,養殖成本還大幅下降,讓他看到了致富的希望。
  馬成明說,一畝玉米可打包成4噸青貯飼料,今年他把家里剩余4畝地全部做成青貯飼料,可以滿足10頭牛、100只羊的養殖需求,不用再額外花錢買飼料了,節省了一大筆開支。

  養殖成本下降了,牛羊吃了發酵的飼料,生長勢頭更好,畜產品品質也提升了。馬成明說,“糧改飼”的青貯飼料是優質飼草,經過發酵后會產生一種乳酸,牛羊不僅愛吃,還減少了腸道疾病的發生,畜產品品質有了保障。
  臨夏州是典型的旱作農業區,產業發展薄弱,當地農戶素有牛羊養殖的傳統,養殖業成為農戶增收致富的重要產業。臨夏州政府數據顯示,目前臨夏州牛存欄量45萬頭,羊存欄量300萬只,“糧改飼”種植面積29.9萬畝,預計加工優質飼料247萬噸。